明日进末伏,下雨有啥预兆?天气要转凉了吗?看老祖宗咋说
明天8月9日,就要进入三伏天的最后一伏——末伏啦!一提到末伏,很多朋友都特别关心接下来的天气到底啥样,是不是就不热了?末伏要是下雨了又有啥说法?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!
明天8月9日,就要进入三伏天的最后一伏——末伏啦!一提到末伏,很多朋友都特别关心接下来的天气到底啥样,是不是就不热了?末伏要是下雨了又有啥说法?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!
立秋一过,不少人以为总算能和夏天的炎热说再见了,结果却被“秋老虎”打了个措手不及。早晚还算凉爽,中午就不行了,一定要防晒,太阳比伏天还晒,主要是紫外线比较强,走在路上分分钟汗流浃背,连风都带着一股燥热感。老辈人常说“秋老虎更毒”,这到底是为啥?其实这里面藏着季
38度的热浪还在街头打卡,立秋却悄无声息蹦出来,像个不请自来的老熟人。你刚咬下最后一口冰西瓜,家里长辈已经在厨房操办“贴秋膘”了。朋友圈的肉香味都快飘出屏幕,仿佛谁瘦谁就输了似的。有人说中国的仪式感,是从饭桌开始的。说起来,立秋这一天,好像每家都有点小动作。有
“雨砌蝉花粘碧草,风檐萤火出苍苔”,时间像缝针般悄悄走过,转眼又到夏秋交界。眼下是立秋之后的节律,今值8月9日,农历闰六月十六,按老规矩这一天进入了立秋后的第一个“庚日”,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末伏起首——俗话里说的“三伏已尽,末伏上场”。
的确,今年的高温活动太多了,动不动都是40度以上,真的没有最热,只有更热,一波接一波的高温活动好像停不下来了,今年北半球真的是跟高温“打交道”,成为常态化了。
立秋后的养生重点在于“收敛”与“滋养”,既要应对“秋老虎”的余热,又要为秋冬储备能量。以下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四方面,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,梳理立秋后的养生要点。
“处暑在头,八月穿棉;处暑在尾,热死老牛”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民间农谚,生动地反映了处暑节气在不同时间出现对气候的影响。2025年的处暑节气落在8月23日,属于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,按照传统说法,这正是“处暑在尾”的情况。那么,这句农谚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?今年的天气
2025年8月9日,农历闰六月十六,正是末伏之日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”,末伏虽已接近尾声,但暑气未消,地面余热与湿气交织,高温仍在持续。
“炎熇犹末伏,清绝忽新秋。”不知不觉,今天就到了8月9日,农历闰六月十六,这天我们迎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这是进入末伏的日子。关于伏字,《汉书·郊祀志注》中有云:“伏者,谓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,因名伏日。”古人认为在伏天时,阳气炙盛到极点,阴气
今日是2025年8月7日,农历六月十四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——立秋。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,虽然天气依然炎热,但大自然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。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养生智慧
立秋已过,暑热未消,“秋老虎”威力不减。室内室外闷热难耐,普通电风扇送来的微弱气流如同隔靴搔痒,难以驱散黏腻燥热。此时,唯有真正强劲的大功率风扇才能带来一丝喘息。然而市场鱼龙混杂——"AI智能制冷"、"电机制冷"等伪概念层出不穷,性能虚标、衰减严重者比比皆是。
立秋之后,虽然白天气温还高,但早晚已经开始变凉,中医讲“燥气当令”,而人体也开始从“阳盛”往“阴长”过渡,这个时候肠胃功能也在悄悄发生变化。
8月6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“时令节气与健康”新闻发布会,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立秋时节养生保健、运动健康、口腔防护及病媒防控等热点话题展开系统性解读,并针对公众关心的健康误区与科学防护方法进行深入科普,为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秋季健康指南。
本文来自【农民日报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平日里常盼下雨,渴望大雨到来,将晴朗天空掩盖,将热气浇灭;然如今雨降,心头却平增一番压抑之感,这感觉说不上来,如同老烟鬼三天不食烟,想来上一口的难言感。
8月7日立秋清晨,全省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都落至16-19℃,西部白天最高气温27℃左右,中东部更是只有25℃上下,凉风习习,竟真有几分“秋意”悄然渗透。
其中问题最大的,是衣、睡、喝、吃这四件事。看似小事,实则环环相扣。不穿不该穿的衣服,不睡不该睡的方法,不喝不该喝的东西,吃对该吃的食物,这四条守住了,立秋才能过得安稳。
不知不觉当中,就来到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立秋,它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三个节气,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而像我们赣北地区,在立秋这天,突然间温度就出现了降低,尤其是早上变得特别的凉爽,这让很多人开始有疑问,难道真的要转凉了吗?
这场雨可以说是期盼了很久,一来是天气热,二来是庄稼真的需要水,有的地方已经浇了三遍四遍的水,再不来雨,真的是不想浇水了!
今日是2025年8月7日,正值立秋节气。民间有句老话叫"最怕立秋一日晴",这句话背后藏着怎样的农事智慧?立秋当天的天气变化,在农民眼中可是关乎下半年收成的重要信号。让我们从农谚的角度,解读立秋晴天的特殊预兆,看看有科学道理吗?